2020年初疫情突发而至,全国人民戮力同心携手抗“疫”,我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借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顺利完成春夏学期线上教学任务。为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信息化能力,做好做实我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帮助各学院教师洞察变革方向,明晰改革要点,了解申报要求,学习优秀经验,开发特色课程,2020年11月11日,教务处协同智慧树网,邀请北京大学教务部教学办公室副主任冯雪松老师,利用智慧树平台直播频道进行线上直播讲座,为大家解读一流本科课程申报相关政策、优秀申报书填写经验、说课如何设计等内容。人文社科学院积极响应,组织教师统一收看讲座,与会教师就本科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大家共同的看法是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非常必要,极为迫切,老师们还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郭变红老师对教育部提出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和思路进行了解读,她指出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利用多种数字化教学工具,比如各类教学app,智慧教室等,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成果,更要注重保存教学过程,此外,教学工作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要讲求团队合作,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王晓敏老师认为,本次讲座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实用,通过学习,教师们更好地了解了智慧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课程内容如何申报,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有效衔接起来,对课程申报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还为今后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张芳芳老师指出,本次讲座明确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课程改革要从单一的将知识的获得转变为将能力、知识、素质有机结合,教师教学更要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保障教学资料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微征老师肯定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与经验, 她认为教学安排要基于本校实际,教学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刘洁老师总结概括了教育部“双万计划”目标和建设思路,肯定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认为高校教师需要洞察教学变革方向、明晰改革要点、了解申报要求、学习先进经验、开发自身特色,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为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琛老师指出,教学改革要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此外,李老师也指出,要注重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研究性项目式学习。
聂戈老师认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已成为教学新常态,这既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巨大挑战,也为高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青年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赵素燕老师指出,疫情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这种教学新模式不是简单地将课堂迁移到网上,而是通过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课堂重点难点讲解、线下深度讨论、过程性考核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成果。
张佳老师认为,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主要从三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基于慕深、SPOC等在线课程,其次要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比如智慧树、雨课堂等,此外,更要加强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改进、创新教学内容。
李喆老师认为,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教师们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申报中的疑惑,对我校一流本科课程的规范申报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他指出学校应在有限范围内集中力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红教师及网红课程。

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周玉萍做了总结讲话,她提到时代的发展使得网络教学成为必然趋势,而课程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她鼓励大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认真落实教育部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全面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好顶层教学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难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希望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助力我校一流课程建设。
撰稿人:郝嘉利
图片来源:郝嘉利